close

志工們与島民在特定的時間內,為回收的垃圾進行分類。(圖:星洲日報)

  • 慈濟準備的垃圾回收籠子,以塑膠瓶居多,間接減少了島民將塑膠瓶丟在沼澤地。(圖:星洲日報)

  • 一些籠子由村民“領養”,負責送往回收中心進行分類。(圖:星洲日報)

  • 部份島民衛生意識不高,甚至把榴槤殼也丟進回收資源籠子,令工作人員感到困扰。(圖:星洲日報)

  •  

    (雪蘭莪‧巴生17日訊)慈濟於吉膽島的資源回收站經過一年“努力”後,終成功教導大多數島民將垃圾分類,以致慈濟可以在每3個月,從島內收集約10噸的回收資源,實踐“垃圾變黃金”的目標。

    據悉,慈濟吉膽島資源回收站成立已有1年多,其前身為吉膽電火公司的發電站。

    每逢星期一傍晚6時至晚上8時,一批志工及村民將前往回收站,進行垃圾分類、壓縮、裝箱等等整理工作,並定期寄往巴生集中處理。

    每3個月可收到10噸資源

    根據慈濟的估算,吉膽島目前大約每3個月可寄出10噸的回收資源到巴生集中處理,其中塑膠瓶及塑料物佔了50%,紙類佔40%及其他物品則有10%。

    王睦民:塑膠瓶回收率提昇

    慈濟代表王睦民指出,目前放置在全島各區的塑膠瓶回收籠子,讓塑膠瓶回收率大大提昇。

    “可惜有些村民還是不懂得分類,他們把一些垃圾,甚至榴槤殼也丟進籠子,令工作人員感到困扰。”

    他希望島民能用心分類,把不能回收的垃圾丟進垃圾桶里。

    沼澤地垃圾非島民傑作

    較早前,吉膽島村長謝瓊利也對島民胡亂丟垃圾的情況感到擔憂,但是,他也表示,一些出現在沼澤地的塑膠瓶等垃圾,並非島民傑作。

    據悉,早前有島民指出,這些漂上岸的垃圾,多數已發黃;他們表示這是從巴生河流出的垃圾,“飄洋過海”來到吉膽島,並非他們亂丟垃圾。

    陳秀蘭:減少亂丟塑料瓶

    另外,慈濟代表陳秀蘭透露,有些村民告訴她,自從設立了塑膠瓶籠子後,島民已減少將塑膠瓶隨意亂丟的習慣。

    “塑膠瓶沒有被丟在沼澤地,有些泥地開始恢复生氣,甚至連水草也開始生長起來了。”

    她表示,目前志工人數共有有22位,希望大家前來參與回收活動,共同為吉膽島環境的清洁作出努力和改善。(星洲日報/大都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ECO 的頭像
      PUECO

      PUECO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部落格

      東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