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執筆╱江慧真)】

農委會推出「活化農地」政策,卻引起農民質疑。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當社會已把「農村式微」拉高看成「糧食安全」議題時,政府不能只想擴 大耕種規模,應重新思考農業定位和農村價值,農業到底要為誰服務?離農津貼、農地釋出不是不可行,但活化農地最後若變成投資工具,照顧的究竟是小農、大農 還是財團?

蔡培慧分析,台灣過去的農地政策,傾向規模大才有競爭力,但台灣問題在於,一沒有新的勞動力,二是產銷環節出問題。政府高喊擴大農村規模,但台灣面 積小,是否應採取「雙軌進行」?一軌是具國際競爭潛力的農產業,如台灣鯛、蘭花、熱帶水果,土地使用不多,但經濟產值卻高;另一軌則是供需平衡,少樣多量 化的供應,如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等。

當台灣農村萎縮,沒有新的人力,已不只是簡單的「沒賺到錢」問題。蔡培慧指出,意識形態的歧視更要突破,幾十年來,社會普遍認為「做農沒前途」,農業很難現代化的成長,鄉下人常掛嘴邊的「才情的飛上天,憨慢的留身邊!」就是農村無奈的寫照。

「關鍵在沒有給農業一個基本的尊重!」蔡培慧以德國為例,強調都市和鄉村取得平衡、農工同等重要,工業是生活便利,農業則為民生穩定,但政府沒有做出好的詮釋,永遠接受主流社會單向經濟發展的看法,回應給農村的政策都流於福利政策、老農年金、離農津貼、肥料補貼等。

更嚴重的是農業蕭條了,政府還把農業的生產資源搶走,尤其是土地徵收。蔡培慧說,政府認為農業不重要,所以和農村搶地、和農田搶水;不只搶農民的 地,更巧妙運用名目徵收台糖土地;相思寮被徵收前就是大糧倉、缺水區,不該開發,還有彰濱工業區可利用的選項,但在縣市長選舉的政治力下,開發案還是硬過 了。

台灣獨尊發展主義,政治凌駕專業,想到土地就想到錢,「過去地方派系以此換取特定利益,但這模式已經老化了,農民已經不耐煩了!」蔡培慧說,人們應 該警覺,台灣的資源、稅金、水、土地是為了經濟服務?還是追求永續台灣?農業難道只是被犧牲的其中之一選項?當土地儲備制度導致農地愈來愈零細化,很多農 地一旦賣出就「回不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ECO 的頭像
    PUECO

    PUECO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部落格

    catcat12345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