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報2012年11月29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鰻線如今已有「水中黃金」的稱號,最近卻因氣候、海洋環境變遷及河川棲息地破壞,還有人類濫捕,導致鰻線資源不穩定,鰻苗減少導致供不應求價格高漲。究其主因,人類對為鰻魚受精卵孵化後的浮游期一直不瞭解,無法成功人工繁殖鰻苗;為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近日野放鰻魚,並植入追蹤晶片,已增進對鰻魚的科學認識。水試所呼籲,民眾如有捕撈到標識的放流鰻魚,請與水試所聯絡,提供捕到的日期與地點,該所將以合理的價格收購。
水試所27日在宜蘭河口將1歲以上的鰻魚野放,未來陸續會在新竹縣鳳山溪及高雄縣高屏溪,各放流300公斤每尾2~3公斤的成鰻。
水試所表示,已在成鰻體內植入微電子晶片,以便追蹤放流效果,另外也做耳石螢光染色標識處理,作為洄游習性研究。而為方便漁民由外觀可輕易辨識放流鰻,每尾都以剪尾鰭作為標識。這些標識都是為了追蹤瞭解鰻魚的生活習性、產卵迴游路徑等生態之謎。
水試所指出,鰻魚(日本鰻)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養殖魚種,為我國外銷水產品的主力之一。而根據台灣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報告,日本鰻的可分為海水型、淡水型及河口型。鰻魚經覓食、成長達一定的年齡及體型後,即下海產卵。目前在海中的洄游路線並不清楚,其仔魚經約半年的浮游期,在海中攝食、成長與變態發育,其隨北赤道洋流及黑潮漂送,逐漸接近沿岸、河口區域,發育成鰻線。
水試所也表示,台灣目前種苗來源主要仍依靠天然採捕,每年漁民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捕撈鰻苗。如果有部份的放流鰻能夠成熟產卵並孵化幼苗,那麼活存下來的鰻線,將可增加鰻苗資源,進而維繫台灣養鰻事業的持續發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