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自2007-7-22台灣立報
圖文■圓鄉有機生活館
陪伴新竹縣尖石鄉谷立部落邁入第11載的劉先智醫師,看著佔據半貨車以有機農法辛苦照顧的發黃蔬菜,難掩心傷的說:「這些賣不出去的菜,載回去老人家會心疼,所以中途要找地方丟棄!」
後山的歲月……年齡在臉上、身軀上的刻痕有多深?這張相片可以告訴你!(編按:見圖)
70歲的張爸爸(穿綠色外套),分配到的主要任務是鋤草,農場四周邊坡草埂隨時被他修理得像阿兵哥平頭般整齊,一眼望去,我們的田園山景,美到無法形容。
晚上上課時,我們討論分工與採收分級處理,請他站起來接受大家的鼓掌和歡呼,因他努力認真地盡本分,讓雜草無所遁形,我們笑說連野百合都被犧牲了……。但為了消費者,不得不點點他不要那麼認真(很對不起,不是我心軟捨不得他辛苦!),因為他三天兩頭除一次草,短期性蔬菜被飛濺的草屑夾在葉柄,洗起來相當費勁!當我如此述說著消費者購買立場,他笑紋更深地說:「哈哈!我都不知道ㄟ!」如今,為了您手中的蔬菜,他已清楚分辨出短期蔬菜和中長期蔬菜的雜草管理模式,朋友們!可知他們在田間管理的訓練上多麼樂於學習,只為他們願意接受新挑戰、也勇於追求自我,努力種出最好的以饗顧客。
在有機耕種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不是人手不足、也不是意見不合,更不是病蟲害問題,而是我們辛苦照顧的蔬菜銷不出去。銷不出去的原因是因為有機認證需要驗證程序,過程中要有3到5年的農場耕作紀錄。部落農場裡,土壤、水質、環境、田間管理問題不大,但要部落朋友拿筆逐日寫日記、做紀錄卻是難事!
95年10月是值得我們慶賀的月份,「展望會」社區產業發源地—花蓮地區的「黃金有機農場」、「全蓮有機農場」、「麗德有機農場」正式通過「慈心」轉型期驗證,這份榮耀鼓舞了其他尚在努力中的部落。為了積極開拓新的產銷模式,由熱心的夥伴成立了「圓鄉—原住民有機農產品推廣中心」(取圓夢之意),展開奮鬥,不但要開拓新的產銷模式,還需肩負社會教育、推廣及生鮮農產品臨時儲藏、轉運、配送、整理等事宜,不但費時費力,更需資金運轉。目前行銷團隊銷售能量在種種限制下,不足以應付轉型期之最低產能,深盼能結合社會團體持續性的訂購,以協助部落成功轉型;我們擔憂一但信心渙散,則原鄉的夢將如何再起!
蔬菜有價,愛心無價,為了不讓一簍簍有機栽種的發黃蔬菜,不敢運回部落而丟棄在山谷,突破困境之道就是讓這些蔬菜能夠換取足夠的經營費用,以維續產、銷動能可以持續進行;愛護自己又能彼此幫助,何樂不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