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食品認證制度通常都等出了問題才進行治標不治本的調整。根本無法改善供應端的企業良知的問題,反而一直增加應由企業本身負擔的環境成本於消費端的身上。中間端(通路商)與認證機構的制度訂下之後並不隨時進行調整,而是等出了問題後或與企業的利益關係才更改標準,且通路商很少會去稽核供應商的產品,高額的通路費進入自己的口袋,壓迫生產端的獲利,進而影響生產品質,故可信度並不高。未來若大型企業的生產模式(連鎖經營)加入有機農業市場,只會像現在的星巴克、沃爾瑪、7-11等大型連鎖店,壓迫獨立經營的中小企業。不但會降低市場產品的多樣性,產生壟斷,甚至可能使當局被迫或自願通過專屬壟斷企業使用的有利法條,更加不利於良心企業和獨立小廠商在價格的競爭下生存。社區協力型農業直接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使”吃的安全”這件事可以建立在相當程度的信任上。食品安全的標準也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快速進行調整,減少不必要的損害。在食物碳里程的消耗上也有很多的好處,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目前可行性較高的做法。
林芷妤,499550088
這頓午餐,誰來把關? 這句話大家一定想到的就是政府,但是台灣則不適,自己的食品安全要由自己吃出來要由自己發現,從三聚氰胺到塑化劑,從添加物到真食物,台灣人總是拿自已的生命開玩笑,反正吃出並在說,台灣環境塑化劑暴露量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些許多問題雖然說政府的政策有非常大的漏洞,加上政府機構也是只要為了”國家”好的事情,人民的犧牲算什麼,ex:明知道有毒名知道吃了有害,被其他國家施壓還是要犧牲人民的健康,當然政府有責任,消費者也有,消費者總是愛美觀,愛包裝,卻吃的只是大企業剝削農民的權利,農民的產品拿來保障,他們只能去菜市場賣,如果要來大賣場比價,就要被押到很低的價格,這就是台灣人的可悲,為什麼我們總是要這樣,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只要大家的努力共同努力就可以了。
吳育帆49955046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