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產品管制上路,農民和學者都有意見;部分農民抱怨,「不是我們不申請,而是困難度太高」;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則認為,農委會對進口有機品認定太寬,源頭沒管好,叫民眾如何吃得健康?
黃璋如和多名學者參與認證審查,通過英、美、德、法、紐、澳等十八個國家的有機認證。她表示,農糧署後來擴大解釋,竟同意這些國家在第三國的認證,也准以有機的名義進口,她們不願背書,已連署書抗議,農糧署還未答覆。
新制上路,農友抱怨更多;彰化縣多處葡萄園標榜生產有機葡萄,全未取得有機認證,吳姓農民無奈地說,花費數百萬元從事有機生產根本收不回成本。
他表示,鄉鎮市農會很多年前推廣有機農業、生產履歷認證,後者較容易做到,前者難度非常高,除非財團投入資金,一般農民很難達成。
首先土壤和水源須潔淨無汙染,但彰化小型工廠林立,早年汙水排入灌排溝渠,土壤多少殘留汙染,吳姓農民有意雇工更換新土,鑿井抽水灌溉,「光這兩項,就得花費二、三百萬元」。
接下來聘請專家學者輔導、評鑑有機農業每個生產過程,搭溫室防蟲、使用無汙染有機肥,「每走一步(過程)都要錢」,一分農地變有機生產農場的成本至少一百萬元。
台東縣池上鄉農民陳文源也抱怨有機認證費用昂貴,過程複雜,「以前以為不噴農藥、化肥就是有機,後來才知道差很多,有機不是我們小農民有辦法處理的,政府應該慢慢輔導農民,而不是只訂期限讓農民手忙腳亂」。
「好像逼我們這些散戶向農會和大米廠靠行,不太公道」,台東關山鎮黃姓農民反問政府:「有機栽種不算是有機嗎?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資料來源:聯合報 2009/08/01 記者施鴻基、簡慧珍/連線報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