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為避免環評機制成為投資障礙,產學界昨日均呼籲,我國應仿先進國家制度,環評審查委員會轉為「專業諮詢」角色,而審查准駁權應由環保署決定。
經濟部昨日舉行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在討論用水、用地、人力與環評等投資議題時,場內氣氛因環保議題顯得對立而緊張。同時,為解決技術人力缺乏,經濟部大膽建議,放寬白領專業留台規定,並考慮給予藍領外勞居留權。
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在引言中指出,產學政界對環評機制有三大共同意見,包括第一、投資案環評是否通過,准駁權應該回歸到環保署,環評並應定位為諮詢角色;第二、在環評委員中,應增加社經專家;第三審查內容必須明確界定範疇,不可從一廠擴及全區域。
但上述共同意見引來環團不滿並認為,一旦環評改為諮詢,等於廢除環評。台灣環保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表示,六輕有幾百個工廠,排放量已經超出健康負荷 量,這樣合理嗎?「你們要高值化,請到台北市跟新北市,我們中南部不要你們來」。由於環團爭相發言,讓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必須數次維持會議秩序,要求尊重其 他人發言權。
工總副理事長辜成允為雙方緩頰表示,環保是科學問題,而非情緒問題,必須講求科學與數據。不過環評確實有需要調整之處,環評委員會應是以「提供參考資訊」為主,而不是擁有准駁權,應該回歸到行政單位作裁量。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認為,投資案牽涉的單位不單是環保署與經濟部,應拉高層級,由行政院擁有投資准駁權,而環評則是諮詢角色才較為適當。
至於人力議題上,經濟部建議,我國跨國企業應比照外商跨國企業,可申請調度陸籍幹部來台。目前向經濟部申請營運總部的台商,約700家,一旦開放,台商在兩岸的高階人力運用,不論是在職訓練或調整督導業務,都更加彈性化。
在技術移民議題上,經濟部建議開放在台居留超過一定時間,且通過技能檢定的藍領外勞,可以申請永久居留。
在白領專業部份,建議放寬申請永久居留權,研議新增「個人可申請工作證」、「放寬現行居住5年始得申請永久居留權」規定,以利人才留用。
至於土地,經部建議研議設立專責機關,整合目前現行牽涉到土地用地主管機關的政策。而用水問題,則建議加速缺水區的水資源開發計畫與水權合理利用等。
不過辜成允特別建議,如何注重核安以及確保核能配比維持一定比例,以提供產業界廉價與穩定電力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