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珮如
心得:
這週的主題是封面故事的「食安等於國安:這頓午餐誰來把關?」以及「社區協力農業」。讓我們了解有關台灣的飲食問題和台灣未來是否可以透過社區協力的方式,來進行農業食品安全和友善的對待農夫。開始的就破題點出─台灣的飲食安全不是短時間造成的,而是政府、企業和人民長時間的不重視和漠視所導致的。
食安等於國安:這頓午餐誰來把關?
首先是「品牌監督管理漏洞」,企業大多為了降低成本以及追求更高的利益而活,根本不管結果,殊不知這樣的行徑也會有危害到自己的一天,而因就在於被當初用來瞞天郭海的騙術,到最後連自己都被騙倒了,而且身為社會頂端的他們,即使不幸的遭遇到問題,也能使用社會上最好的資源(醫療)和極高的代價(財富),而相對弱勢的階層來說,遇到這種情況,簡直是禍不單行。
再者是「業者自主管理漏洞」,對於處於疑慮的食物,他們可能也不會謹慎防範,只是單純的做機械化的動作,甚至更糟糕的添加化學藥劑,讓消費者誤以為食品的美味來自於這些企業的努力研發。
最後是最糟糕的「政府橫向連結漏洞」,明明是一個單位就可以通盤監督的任務,現在卻要分為好幾個單位進行監督,當事情發生時不就有可以互相踢皮球的機會了嗎?而且在政治效率上來說,根本一點效能都沒有,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人力多餘的問題了,而是政府對於這方面的議題根本沒有付諸關心。現在台灣的問題一大堆,不管是經濟、社會、生活和政治,每天在發生的問題都一樣,而政府每次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沒有解決」。
身為人民的公僕,政府一點積極的作為都沒有,讓人民都不得已變成各個方面的專家,想辦法自救,這難道就是政府唯一存在的目的(為人民找麻煩?)不要再把問題推卸給程序和現實,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老是以為自己是名嘴,說一說就好像可以解決台灣社會的問題,怎麼樣行動,一直是台灣人的病處。
台灣人的問題點就在於「隨便」,都可以、隨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到的話之一,飲食可以隨便、社會可以隨便……等,所有在眼前的問題都可以用不關他的事做處理,但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是「如果這件事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話,根本不可能假裝沒事。」
漠視,一直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漠視讓問題繼續存在,所以現在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這裡,但他們的努力常常被認為是徒勞無功,怎麼會是這樣呢?過去的我也一直很糾結,我知道這麼多要做什麼?我又不能改變什麼?!所以就繼續假裝不知道,我相信這是此刻很多人心中的想法,但漸漸的我發現這樣是不對的。
假如我今天能夠影響一個人,那怎麼會是會白費力氣呢?我不能一下子改變所有人,但我相信「堅持是為了讓那些人總有一天也能改變」不要讓台灣悲慘的歷史無止盡的循環下去。連三歲小孩都知道不好的事情不能做,那長大的我們怎麼能鬼遮眼,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呢?所以現在的我,即使會遇到挫則、即使不能一下子改變台灣的社會,但我願意用我的行動去捍衛我所信任的那個價值。
社區協力農業
在社區協力農業上,我看見台灣傳統的文化中的「信任」。但問題點就在於─這個傳統早已在工業發展的航海時代,迷失在某一個地方,再不復見。拿老師課上所提的”美國人以為雞是沒有頭的”在台灣可能還會覺得太扯了,但對於美國現代社會來說並無不可能,他們早已失去和土地的親密關係,誰在水泥地中和土地談感情啊?!根本不可能,所以社區協力農業正在努力做這方面的關係修補,讓大家看見珍惜土地的重要性。
在鄉下長大的我,很開心還能在時代的巨變下,有機會在傳統的鄉村長大,這種情感讓我更加能夠有動力可以去和為我所愛的環境,這就是所謂你講得再多道理都沒有用,讓不知道的人直接是體驗就對了,好比一顆蘋果,不用跟他有多好吃,直接讓他咬一口就對了。
現在我們的環境也是如此,讓社會看見台灣有多美,而不是一直強調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性。有體驗才會有感觸,有感觸就會有行動,希望台灣可以因為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而有所不同。
蘇姵瑜
心得:
在第一篇文章中所談到的事有關於食品安全的問題,在塑化劑風波鬧的人心惶惶的那一陣子,所引發的不單只是塑化劑的問題,更多的是我們對於食品的安全把關上是否過於隨便。從食品業者、政府安全檢測到消費者本身,多數人都不把食品安全當作一回事,為了壓低商品成本、不完整明確和寬鬆的安全標準、只想用便宜的價格買好吃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是造成這個食品安全漏洞的原因。
自己身為一個消費者,事實上我在購買東西時的確常會以價錢作為選擇商品的基準,雖然自己也知道以這種便宜的價錢所買到的商品裡面一定會有添加物,但在選購時還是會先以價錢作為優先。消費者本身也是造成這種惡性競爭的一大因素,總是想買到便宜的東西而造成廠商想盡辦法的壓低成本,我們應該當一個聰明、理性的消費者,了解什麼商品是對自己的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也要適時的發出聲音來讓上游的供應者們了解到我們想要吃的安心。以廠商而言,他們身為一個供應製造商,在道德倫理上應該要有自我的規範,而不是一味的只想著要賺取更多的錢財。
不只是食品添加物,我們的食品連非加工過的食物也面臨了遭受污染的危機。我們生活中暴露在濃度及高的塑化物質,而透過實品進入體內的是最多的一環,河川遭受污染、而外食族常是用的塑膠袋及美耐皿容器都是塑化來源。政府在管理及制定食品添加物的標準上應該要以大眾的健康為準,而不是在出問題時才急就章的訂出規定,又在風波過後遺忘。
我覺得社區協力農業,是一種建立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互相信來且公平、公開的關係。就像文章中羅萍·凡恩女士所說:「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對彼此的承諾=社區協力農業」。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購買食品的管道大多是經由賣場,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多了許多層的關係,從大盤商向生產者收購到賣場上架這之間,消費者有許多層面都被蒙在鼓裡設我們在賣場上所能選擇的東西看似很多元,但在事實上卻是經過有條件篩選之下的多元。社區協力農業的建立,便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透過其他的中間人介入,而是讓他們之間產生互相信任的關係。
在文章中有許多社區協力農場的分享,其中也講到了農企業。在整個農業中,企業化的耕種是一種造成生產、消費雙方對於土地的連結逐漸消失的因素,就像我就是一個生長在都市之中的小孩,農田、真正的泥土這些都是要經由刻意的去拜訪才能夠實際的去接觸到。
這種感覺會讓我想到上次去溪州文化季時,在當地的小農市集中所見到的那些生產者們與消費者們的關係。在市集裡,農民與消費者直接的對話及溝通讓他們能夠產生出對彼此的信賴。而農民的產銷履歷也是一種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或許消費者無法直接實地的去與生產者接觸,但透過生產履歷也能夠是一種雙方之間的溝通平台。
陳俐瑾
心得:
「這頓午餐,誰 來把關?」現在一頓飯一杯飲料都可能隱藏致命危機,但是好像沒有人把所謂的食品安全當大事看待,不只是加工食品,就連生鮮食品也隱含危機,生活和塑膠密不 可分,現在卻連食物都和塑膠密不可分了,河川塑化,接下來是不是連土地也塑化?前陣子的塑化劑事件,日子過了時間久了大家就都淡忘了,從上到下,沒有人正 視這個問題,燙手山芋沒人想接,反正只要風波過了就沒事了?消費者的消費抉擇總以好吃又便宜為優先考量,健不健康安不安全又是一回事了,我覺得消費者應該 要站出來,畢竟消費者占了大多數,而最根本應該在於人心吧,如果每個人都不要那麼貪心,不只是食品的問題,整個社會應該會改善很多吧。
現在的人大 多都忘了自己與土地的連結性,所有生存必需品都來自於自然,來自這片土地,社區協力農業又重新建立了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幫助了農家,人們知道食物從何 而來,更容易感恩、珍惜,並且懂得付出。國高中的時候,學校四周都是合作的有機農地,常常能夠吃到來自這些農場的菜,學校也會安排時間去校外農耕,除草或 幫忙收成,或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是從中了解到務農的辛苦,種有機的不容易,更懂得念恩,也更珍惜這塊土地。
「這 頓午餐,誰來把關?」現在一頓飯一杯飲料都可能隱藏致命危機,但是好像沒有人把所謂的食品安全當大事看待,不只是加工食品,就連生鮮食品也隱含危機,生活 和塑膠密不可分,現在卻連食物都和塑膠密不可分了,河川塑化,接下來是不是連土地也塑化?前陣子的塑化劑事件,日子過了時間久了大家就都淡忘了,從上到 下,沒有人正視這個問題,燙手山芋沒人想接,反正只要風波過了就沒事了?消費者的消費抉擇總以好吃又便宜為優先考量,健不健康安不安全又是一回事了,我覺 得消費者應該要站出來,畢竟消費者占了大多數,而最根本應該在於人心吧,如果每個人都不要那麼貪心,不只是食品的問題,整個社會應該會改善很多吧。
現 在的人大多都忘了自己與土地的連結性,所有生存必需品都來自於自然,來自這片土地,社區協力農業又重新建立了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幫助了農家,人們知道 食物從何而來,更容易感恩、珍惜,並且懂得付出。國高中的時候,學校四周都是合作的有機農地,常常能夠吃到來自這些農場的菜,學校也會安排時間去校外農 耕,除草或幫忙收成,或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是從中了解到務農的辛苦,種有機的不容易,更懂得念恩,也更珍惜這塊土地。
賴柔伊
心得:
「食安等於國安這頓午餐誰來把關」現在不論是吃一頓飯、一瓶飲料都要提心吊膽的,我們不知道我們從這些食品中攝取了多少毒,從三聚氰胺到塑化劑,在我們每天的飲食中,充滿了這些可怕的毒,就算人體會將毒素代謝掉,但是我們所吃下過多毒素,身體根本來不及負荷。有「塑膠王國」之稱的台灣,塑化劑濃度世界之冠,但是政府似乎不當一回事,把關不周、政策反覆、應變紊亂、機制未建、處理失常,沒有嚴格的管制,為了降低成本,連檢驗人員都草草了事,國民的健康都不顧了,政府這樣不積極的態度,讓國民失去信任,讓國民怎麼食的安心。政府要立即解決,不要在錯下去了,要嚴格管制,落實持續追蹤管理,不能通過認證後就不管。我們消費這自己也有錯,食物要好吃但是又要比價,但是一些真材實料的食品往往會比其他食物來的貴一點,但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選擇稍微貴一點但是吃起來健康的食物吧!
羅萍說到「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對彼此的承諾=社區協力農業」社區協力農業連接了農夫以及消費者,以跳過中間商的方式,直接與農夫購買,這樣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所吃的東西是如何生產的,知道從哪裡來,吃起來也比較安心。社區協力農業提高了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讓消費者可以吃到高品質且被農夫悉心照料的食物,消費者與農夫之間存在著對彼此的承諾。文中提到了每個農場要求參與生產貨運銷食物的程度不大相同,一端的農場要求每個穀東都要幫忙一些農事,做為不分的穀金。一端則是訂購會員制,農事完全由農場員工完成,會員定期收到農產品。大部分是讓會員可以自願在農場工作,幫忙運銷,並抵銷部份費用。不論是哪個,都是因為會員與農場之間有一定的信任,自己親手幫忙種的作物自己吃,不但可以參與一些農事,還可以吃得健康吃得安心。希望台灣未來也能有這樣的發展,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食品安全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