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羅毓嘉(詩人)

褚士瑩〈誰說你有資格反核?〉一文,從家戶用電的「浪費」作為切入點,期望所有人在奢談反核之前,應該先從反省自身是否真正甩脫了非必要用電的浪費開始,否則恐怕連反核的「資格」都沒有。表面上,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顯而易見(家戶用電的浪費)、但不被反核論述所重視的議題;然而進一步深究,我認為它背後所透露的意識型態,不僅無法對反核起到正面效果,反而十分不妥。

反核很好。宣導減低非必要的電力浪費,也很好。但這篇文章不好。甚至很糟。

褚士瑩在文中指出,「一個浪費電的人,這些人的加入其實是對反核運動的侮辱。也就是說,大部分自稱反核的人,在我眼裡是沒有資格反核的。……不浪費資源,才是反核的第一步。能做到不浪費電的人,才有反核的權利。」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該文大量舉例包括電燈、冷氣機、電視機、音響、印表機、手機充電器,直指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的浪費行為其實是給了「擁核者」最大的繼續使用核能的藉口。因此褚士瑩呼籲停止浪費。然而這種立論正好落入了擁核者的論述陷阱,亦即,一旦這項論述無限上綱,只要任何人繼續用電,你就是核能的支持者。只要你有些許的「浪費」,你就失去了反核的資格。

但這是錯的。生活在現代社會,有可能百分之百完全不耗損任何「多餘」的電力而活嗎?所謂浪費,智慧型手機一顆只能用一天就沒電了的1420mAh電池,相較於2G功能型手機800mAh可以用3天,是不是浪費?更遑論,台灣人均消耗電力1082瓦,其中有55%以上是工業用電。

相較之下,褚士瑩念茲在茲的「反核資格」只著眼於佔台灣電力消耗量20%左右的家戶用電,從根本上搞錯了目標。

這是擁核者所蓄意誤導的結果。亦即褚士瑩誤認為家戶/個人浪費的結果導致了缺電的藉口與可能,因此我們在反核之前必須先節制浪費,卻忽略了真正的用電大戶其實是工業,是石化業、鋼鐵業、造紙、水泥業,如果照褚士瑩的邏輯,所有用紙的人、新屋喬遷(因為消耗鋼鐵和水泥)、開車(因為要加油)甚至用到任何塑膠產品的人,都不具備反核資格了嗎?

談資格,且依照褚士瑩文章的行文邏輯,從一種「拒絕浪費」的清教徒姿態去談資格,毋寧是危險的。清教徒的道德問題在於,永遠有人可以比你更道德。談不浪費,請先丟掉智慧型手機,不要上臉書(那很浪費電你知道嗎),不要開電腦寫廢文,同時你必須拒絕絕大多數總是生產過剩的工業產品(那豈不是更浪費?),甚至你根本不應該擁有電腦、電視、電冰箱、冷氣機。

接著我們就陷入了套套邏輯--反核就意味著拒絕現代化的生活、意味著拒絕發展。

那正是擁核者希望我們認同的,不是嗎?

因為,照此說來,將沒有一個人可以談反核,所有褚筆下的「輕反核者」讀到他寫道「想清楚,你真的有資格反核了嗎?」的時候,若這些人當真「很輕易就退縮了」,那我們還要不要反核?

我們要。所以這文章不能這樣寫。

反核是必要的,減碳是必要的,減低浪費是必要的。但不要去談資格,不要質問,同時也不要擺出聖女姿態倡言甚麼「一個人,先要對這個環境有很深很深的愛,才會對於核能發電感到切膚之痛。」因為反核的理由絕對不只一種。出於擔憂核災的反核、恐懼動機的反核、度爛台灣核電官僚體制的反核、為核電採購層層弊案感到不爽的反核,都是反核。

把「反核動機」簡單化、甚至把反核資格一致化,是非常不妥的。

與其去談民生用電的浪費,不如探索為何台灣的工業用電遲遲不降(理論上隨著技術的進步,用電量或許可以更精省),是不是因為工業用電補助導致節電動機低落?要譴責個人很容易,要畫出那條道德的標準線也很容易,但問題是個人浪費不浪費從來不是誰說了就算的。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是浪費,如此一來將沒有一個人在別人眼中是有「資格」反核的。

相互指責潛在的浪費很容易,但套句褚士瑩文中的一句話,「他沒有寫錯什麼,只是可以輕易寫得更好。」因為他實在寫得太不好了。在社會還未有真正共識之前,就去畫出「反核的資格線」,除了拉高作者自身的道德高度(況且還十分不穩固)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褚士瑩完全錯了。錯在,反核並不需要談「資格」。反核是個信念。而相信一件事情並尋求--或只是等待--更好的解答,是不需要資格的。

我是人,我反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ECO 的頭像
    PUECO

    PUECO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部落格

    回到過去的老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