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五十年代,政府大力推動開發海埔新生地,「有土斯有財」、「地盡其利」的觀念,土地從傳統的農漁使用轉換為工業區的利用,經過長期的工業發展,學者估計台灣每年會損失二十公頃的國土,土地的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種種問題正影響著未來

民國六十八年位於彰化縣的「彰濱工業區」正式開工,土地面積約三千六百多公頃的填海造陸計劃,佔據彰化大部分的海岸線,許多伸港鄉的養蚵人家,從此就得在工業發展的夾縫中討生活

來之後就沒有在做賣蚵走光了(現在剩多少)二三十人而已]]彰化縣海岸的命運只是台灣西海岸的縮影,從北到南密密麻麻的開發案,連成一道海岸工業長城

曾經被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列為亞洲重要溼地名錄的大肚溪河口,民國78年大肚溪北岸設立台中火力發電廠,趕走了棲息在河口的大杓鷸,最後連垃圾場也來了。學者認為過去工業政策的導向,讓台灣失去原本自然的海岸線

失去潮間帶的漁場,內陸養殖成了討生活的出路,於是地下水愈抽愈多,地也愈沉愈深,台灣目前沿海地層下陷的面積已經達到一千七百平方公里,佔平地面積的十分之一

台灣本島約一千一百公里的天然海岸,三分之二被人工結構物取代,在大自然的循環定理中,或許該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公視新聞綜合報導

(2003-04-01 07:00)  晚間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ECO 的頭像
    PUECO

    PUECO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部落格

    saab0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