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7 01:33 中國時報 【周麗蘭/雲林報導】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CEO協會召募有志於協助雲林有機農業的學子,共有廿八所大專院校二百多個熱血學生組成五十九隊名報名,兩天走訪五個從事有機無毒農業遇到困境的農夫,學生們聆聽發問、做筆記、拍照片,一名女生說:「大家都很熱血啊!」
2012-12-17 01:33 中國時報 【周麗蘭/雲林報導】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CEO協會召募有志於協助雲林有機農業的學子,共有廿八所大專院校二百多個熱血學生組成五十九隊名報名,兩天走訪五個從事有機無毒農業遇到困境的農夫,學生們聆聽發問、做筆記、拍照片,一名女生說:「大家都很熱血啊!」
摘自 客家電視台 曾宏智 2012-12-09
今年的美濃除了有蘿蔔可以拔,還有毛豆可以摘,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曾啟尚,為了讓消費者,了解食物生產里程,首次在例假日開放無農藥的毛豆園,以秤重計價方式,提供給民眾下田採收,消費者除了吃得到自己採的安全毛豆,更在農民的解說過程中,了解農作如何生長。
摘自 青年日報 記者湯平/花蓮報導 2012/12/10
你吃過有機米作成的有機米苔目嗎?你曾赤腳踩過沒有農藥的泥土嗎?你想自己親手製作有機豆腐嗎?花蓮區農改場致力於東部有機農業的發展,除了輔導建構花宜地區有機村、有機聚落外,近來更進一步將這些重點區域串聯起來,營造成大型的「東部有機樂活廊道」,希望結合有機農業技術、環境與在地休閒產業,永續發展東部的有機產業。
摘自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 2012/12/10
「來學習不一樣的經營模式!」23歲的馬來西亞女孩孔鈺惠,11月初來台灣當實習農夫,她從未下過田,卻愛上在農場學習的一切,她明年1月要返回馬來西亞,笑說「台灣的一切會是很難忘的回憶!」
摘自 盤錦市政府網 2012/12/12
近日,遼寧德勝豐潤農業集團盤錦故鄉農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高峰論壇。盤錦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久富、市政協主席劉家升、副市級幹部孫佔明等及來自全國數十家新聞媒體的近百名記者共同出席論壇。
摘自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 2012/12/09
徵「穀東」!新竹縣頤禾園有機農場第3年發起送鞋到偏遠山區的活動,農場主人陳禮龍今年發揮創意,徵求「穀東」入股,民眾加入當穀東,他代為捐出「穀利」供買鞋,希望讓尖石、五峰鄉兩所托兒所的小朋友,能穿上新鞋過新年,穀東也能享用在地耕耘的有機稻米,創造雙贏。
摘自 中國報新聞網 2012/12/08
(居鑾8日訊)農業及農基工業部副部長拿督蔡智勇指出,我國目前僅有96家種植業者獲“有機計劃”認證(SOM),這項認證所需符合的條件苛刻,因此鼓勵種植業者先以“良好農耕計划”認證(SALM),作為走向有機種植認證的跳板。
摘自 自由時報 – 2012年12月6日 記者陳賢義/專訪
「我不相信我做不到,一定要做給別人看!」從事部落拓展產業這麼多年,王曉彤說,雖然過程有些吃力與阻礙,但努力一定會有成果,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回鄉機會。
摘自 教育廣播電台 2012-12-05
由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原住民專班學生種植出的「有機玉白米」,5日正式在臺中市政府公開亮相,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表示,輔導原住民學生有機栽培方式,不但可改善部落環境,確保水源地不被污染,讓有機理念往下札根,也讓大地回復生機。
摘自 中國時報 【許素惠/雲林報導】 2012-12-07
有機農耕當道,古坑山峰華德福學校不只提倡有機農業,還進階實踐最高級的BD(Bio-Dynamic Agriculture)生機互動農法,老師不但教學生自己做堆肥,播種施肥都依循「耕作曆」,還計畫養有機乳牛取牛糞,讓生機配方及堆肥來源可以源源不絕。
摘自 中國時報 【本報訊】2012-12-04
花蓮:由商家「洄瀾薯道」與壽豐鄉農會、花蓮縣農業處合作下,三日上午進行契作簽約儀式,未來每年將契做一萬台斤有機洛神花。農業處長張智超說,壽豐鄉一直是全國無毒農業的示範重鎮,此次能與長期堅持使用有機農產品的民間產業合作,對有機農業推展是最好的行動典範。
摘自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4日
「一般人很難想像七十七年次的小女孩會種田!大家都認為種田要曬太陽,但事實上,現在原裝進口的耕耘機都有冷氣,種田根本曬不到太陽。」台南市後壁區資深農民陳峰昇笑說,他很高興、也很安慰自己的女兒陳瀅淨願意回家種田。
摘自 原視 – 2012年12月3日
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尼,有號稱永遠都美麗的景色,當地的鄉間農莊,這一家人在志工的帶領下,攜手合作,幫助莊園的主人採收成熟的翠綠橄欖,沒有薪資可領,但莊園的主人提供免費的三餐食宿做為交換。
摘自 中央廣播台 編輯:陳林幸虹 2012/12/3
氣候變遷使得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台灣卻有20萬公頃的農地休耕。為了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今天(3日)宣布優先活化連續休耕的農地,讓整體農業勞動結構年青化並擴大經營規模,預計可將糧食自給率提高到約35%,增加10萬人就業機會。
摘自 作者: 執筆:謝錦芳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3日
碧海藍天與美麗的貝殼沙灘、百年歷史的老古厝與菜宅文化、雞母狗仔與豬母水湯等家鄉味化為濃濃鄉愁,讓知名攝影家張詠捷急切返回澎湖老家,展開一連串口述歷史與文化保存工作。十七年來,目睹家鄉原貌一點一滴消失中,她呼籲所有澎湖人,一起來保存全球僅有的菜宅文化,保護這塊珍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