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作者: 執筆:謝錦芳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3日
碧海藍天與美麗的貝殼沙灘、百年歷史的老古厝與菜宅文化、雞母狗仔與豬母水湯等家鄉味化為濃濃鄉愁,讓知名攝影家張詠捷急切返回澎湖老家,展開一連串口述歷史與文化保存工作。十七年來,目睹家鄉原貌一點一滴消失中,她呼籲所有澎湖人,一起來保存全球僅有的菜宅文化,保護這塊珍貴的土地。
應本報與紙風車基金會「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專題之邀,多年來隱居於澎湖白沙鄉的張詠捷特別飛來台北,接受老友吳念真的專訪,暢談自一九九六年回到家鄉,成立「河溪文化工作室」,從事環境保護與文史工作的心路歷程。
找回家鄉味 記錄硓(石古)石風貌
廿六歲那一年,張詠捷來到台灣。在《張老師月刊》工作那段時間,她經常深入台東卑南族的下賓朗部落、大安溪流域的泰雅族麻必浩部落,還認了一位頭目馬籟.達鯀為乾爸爸。採訪過程中,她深刻感受到,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逐漸消失中,驚覺自己的家鄉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必須趁年輕時趕快回去。
一九九六年剛好是電子郵件開始普及的年代,數位化開啟了許多可能。那一年,張詠捷決定回到老家,拿起相機與筆記錄澎湖即將消失的一切,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
白沙是硓(石古)石最多的地區。二○○三年,張詠捷經朋友介紹,白沙有一棟老房子,很久沒有人住了,積滿厚厚灰塵。喜歡安靜的她一走進去就感覺到安定的力量,於是決定搬到白沙。
活的博物館 萬里長牆將申遺
「回到故鄉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故鄉的了解是那麼敷淺。」張詠捷說,白沙鄉的語言融合漳州、泉州語言,中屯島一帶保存了非常豐富完整的菜宅,又有大規模珊瑚礁,就像活的博物館。
所謂菜宅(發音為ㄊㄝ),就是蔬菜的房子,她說,澎湖有半年時間,吹來強勁的東北季風,先民砌起硓(石古)牆保護菜園裡的蔬菜,一排排狀似棋盤的防風牆成為風島特色,反映出先民在困苦中求生存的智慧。依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的調查,澎湖菜宅的總長度可能近萬里,堪稱「澎湖的萬里長牆」。縣政府正打算向聯合國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海砂撒園肉 魚蝦食餘當堆肥
「在這個貧瘠的島上種蔬菜是很困難的,我們稱土壤為『園肉』,代表它很珍貴。」張詠捷說,澎湖除了花嶼之外,所有的島嶼都是玄武岩地質,島上的土壤是歷經千萬年的風化累積而來,最古老的玄武岩地質有一千七百四十萬年歷史,要累積一公分的「園肉」可能要五百至一千年。為了豐厚土壤,澎湖人每年會把海砂運到田裡,並且以魚蝦食餘做堆肥,也因此澎湖的花生、菜瓜、南瓜、高麗菜這麼好吃,這是因為土壤含有豐富礦物質加上純熟的農耕技術。
吳念真聽到「園肉」這兩個字,內心很感動,他說,年輕一輩很難體會為何先民會以「園仔裡的肉」形容菜園裡的土壤。澎湖有句俗諺:「烏崁蒜仔,東衛金瓜,鼎灣芹菜,西吉菜莆,網垵瓜仔莆。」都是澎湖早期因種植作物而聞名的聚落。張詠捷說,一般人對澎湖的印象主以捕魚為主,農業較少被注意,現在大家開始重視無毒與有機蔬果,澎湖非常具發展潛力。
四季各美妙 自然景觀年年變
離開過家鄉的人,才能體會自己對家鄉的情感有多深。身為專業攝影師,張詠捷坦承,自己犯了一個錯。原本她最心怡的是人的臉孔,尤其老人家臉上的黝黑線條,反映出生活在風島的歲月痕跡,深邃的眼睛可以看得很遠;以往,她以為人會死,環境不會死,事實上,環境每年都在改變,一旦環境變了,人的臉也變了。她說,從一九八五年拍照到現在,澎湖改變太大了。
菜宅、硓(石古)屋、石滬等特殊景觀與文化構成了活的海洋文化博物館,如今成為澎湖人最寶貴的資產。然而,每到冬天來臨,飛砂走石滿天,許多澎湖人開始怨嘆。張詠捷最想告訴鄉親們:「不要怨嘆冬天,春天將充滿活力。換個角度看,這是老天賜給我們休養生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