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舒媚/調查採訪】 中國時報    A12/民國101消失與重生 紅磚瓦篇           2012/11/25


  因為居住形態改變,台灣傳統紅磚瓦建築愈見稀少,被稱「台灣最 後瓦窯」的三和瓦窯,仍然堅持手工打造,成為許多重量級古蹟修復 的指定材料,不過,窯主李俊宏說,「不能只靠古蹟修復撐住瓦窯業 。」 


  李俊宏表示,他漸漸摸索出一條路,就是把目標放在學校、社區, 「他們才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李俊宏說,三和瓦窯走入學校辦活動 ,為社區設計入口意象標誌,緊密地帶領大家「玩泥土」。李俊宏表 示,表面上是玩土,實際上是「透過泥土認識土地,知道那是你長輩 、祖先的生活,培養和土地的感情。」 


  李俊宏藉由土地情感訴求消費者與台灣紅磚瓦的連繫,不過,完全 靠人工製作的瓦窯運作上存在別的難題,即知道堆窯、燒窯技巧的老 師傅逐漸凋零。 


  李俊宏解釋,台灣紅磚瓦一般入窯要八天、封窯要一天,小火燒需 一個月、稻殼催大火約四十天,然後冷卻四十天,再花八天至兩個禮 拜出窯,前後一批貨要半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只有老師傅知道怎麼 堆窯、觀看火路,能把整座窯火色燒得完整、漂亮。但如今疊窯師傅 已七十高齡,擔心獨門絕技凋零,李俊宏派了個四十歲的助手想辦法 學下一切。 


  盡力留下老師傅的技藝,李俊宏還另有頭痛的事,就是窯業辛苦, 工人難找,「工人的體力也沒那麼好了,有的人還做一半不來了。」 在老舊的龜仔窯「苦守寒窯」,李俊宏不改樂觀地講,「不是『寒窯 』啦,窯裡很熱啦!」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121125&nfno=N0488.001&nsno=1&nkeyword=%a4g%a6a&SearchArgs=Keyword%3d%a4g%a6a%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121027%26DateTo%3d20121125%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ECO 的頭像
    PUECO

    PUECO的可持續發展概論部落格

    cenamax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