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界一直很好奇,為何核一、二、三廠平均六年就完成,核四為何卻蓋了十幾年,迄今仍搞不定?
在2011年7月的核四安全監督會議中,出席的台電代表信心滿滿地回了一句話:「請各位不要對台電那麼沒信心,台電畢竟已經有七個機組的經驗了。」不過,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說明:「台電有的是運轉的經驗,但不等於有蓋電廠的能力!」為何核四就這麼難呢?
原來,核一至核三廠皆是所謂「標準廠」。亦即同樣的機型、廠房,國外已經有好幾部的運轉經驗,台灣只是把整個廠都抄過來。在國外的安全運轉經驗與測試結果,就是安全的最佳保證。
建廠初期 滿懷自信做全球第一
不過,到了核四建廠初期,外界對核能安全已有諸多疑慮。台電高層透露,當年政府曾允諾,「核四一定要做到百分之兩百的安全!一定要做最好的核電廠。」 因此,核四建廠初期,即以世界最新、最好為目標,因而設計出舉世罕見的特殊型核電廠。
然而,核電廠畢竟不是一般商品,沿用其他國家的舊廠,起碼有之前的運轉經驗;「創新」,則代表必須承擔前無古人的風險。到底,核四廠有哪些不一樣?
《遠見》記者實地走訪興建中的核四廠,位於地下室的數位儀控系統控制室,是唯一開放參觀之處。放眼望去,宛若科技電影裡面美國太空總署的主控室,大大小小的螢幕、不同顏色燈號盤面矗立眼前。
這套系統正是「舉世僅見」的設計。
「這是世界首創的,連負責承包的美商奇異(GE)以前也沒做過,韓國人聽了也覺得不可思議,」林宗堯說。什麼是儀控系統?它就像是核電廠的腦神經系統,電流量、溫度、水位、電壓差……一切操作都要透過它控制。萬一出了問題,核能電廠就會面臨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