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長壽的龜類,一向是討喜的吉祥代表,誰知道討海生活大不易!台灣沿海有5種常見的海龜,牠們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但隨著生存環境惡化,海龜救傷的需求也增加,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積極推動專責海龜救援收容,此舉也獲得佛教團體認同,或能將保育海龜與護生結合,讓信徒成為海龜守護者。
程一駿說,海龜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爬蟲類,從恐龍時代就存在的物種,在海中遨遊數百萬年後,卻在近200年內面臨滅絕的危機。世界上共有7種海龜,其中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5種在台灣沿海可見。海龜活動範圍因與人類重疊性高,導致海龜大量受傷、染病或意外死亡,許多產卵的沙灘受人為破壞,無法傳宗接代而逐漸消失,因族群數稀少,全數列為保育類動物。
海龜生存大不易
當小海龜從爬出卵窩到大海途中就必須逃得過天敵伺候,陸上有螃蟹、臭青公和赤背松柏根等蛇類之外,海中則有肉食性魚類和鯊魚,據估計,1000隻破殼而出的小海龜,只有1隻可以長大成熟,大部分都在生命的第一年內死亡。
長大後的海龜除了快速移動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外,沒甚麼天敵,疾病和受傷的機會也很低。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海龜不具攻擊性,又具商業價值而成為人類捕殺的對象;雖然海龜除非生病或產卵,是不上岸的,但作為海龜傳宗接代的沙灘常被開發為度假村或海水浴場,甚至遭到嚴重污染;另外漁具混獲也是直接導致海龜死亡的主因。其他如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則是間接殺手。
程一駿說,當人類改變海洋生態,海洋中的細菌可能因生長環境改變,而出現基因突變,產生新種有害的病菌,進而造成海龜感染無法治癒的疾病。纖維狀乳凸瘤就是其中一種,這種疾病會在海龜之間傳染,只知道和環境汙染有關,尚不知其感染途徑。因深具爆發性及傳染性,且無藥可醫,一經發現,就必須安樂死。
死亡的面貌
程一駿也指出,大多數海龜都因二次併發症造成死亡。生病的海龜因為消化不良,沒有食慾,身體變得虛弱就會浮上海面隨波逐流,若再加上氣候因素,氣溫下降,就會併發肺炎導致死亡。推究原始病因,大多與人類行為有關,包括被漁網纏住無法脫困、誤食塑膠製品、遭漁船撞擊,以及混獲,其中纏網尤為嚴重。
大型海洋魚類的胃部都有塑膠製品,海龜也難逃此厄運。程一駿說,海龜沒有舌頭無法辨識吃進去的東西,沒有牙齒可以咀嚼,喉嚨也沒有嘔吐的機制;而人類製造飄到海裡的塑膠製品五顏六色光鮮亮麗,十分具有吸引力,肚子餓的海龜看到就會吞下肚,導致胃部無法消化,飢餓卻無法進食,甚至餓死。
混獲的海龜遭捕捉常常都留在網中一段時間後才會被發現、拋回海裡,但這過程已出現的緊迫,造成心理極大的創傷,造成沒有食欲,平衡感消失、無法游泳,也影響免疫力及判斷力,在沒有機會復原下,再度拋到海中,可能因此生病。近4成海龜因意外捕獲而死亡。
台灣仍未有專屬海龜救援站
大部分海龜都因被沖上岸、卡在礁石上或在沿海漂浮,而得以被人類救援。受傷的海龜一進入發現,會先進入縣市政府通報系統,再以其體型大小決定送醫地點。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目前海生館負責海洋哺乳類兼作海龜救援收容,北部地區則與海洋大學程一駿研究團隊合作,此外,離島則有澎湖望安綠蠵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本島與水試所合作的救傷收容中心。
海龜通報雖以縣市政府為主,但民眾對海巡署形象更有感,往往直接向海巡尋求協助;保育組也協助海巡隊員增加保育、救傷概念。
目前新、基、宜三縣市50公分以下受傷海龜會交由海大實驗室,50公分以上則送往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救援流程,再由救援單位安排運送細節,程一駿實驗室目前是與台大動物醫院合作,先送到台大了解情況,後續再進入照顧、野放。若不幸死亡,則進行解剖,了解海龜生態。除了縣市政府補助項目外,所有的費用均由實驗室自行吸收,對實驗室也是不小的負擔。
海龜救傷復原情況好
程一駿說,過去獸醫以及生態學者之間缺乏交流,海龜的救傷收容各自負責,缺乏統整對話,這一年來透過案例逐漸促使合作對話的機會,對海龜的疾病以及後續的救援更能了解。「海龜的耐受力強,只要醫療適時介入,復原的情況都不錯。」
去年救傷的6隻海龜,即有4隻復原後野放回大海,還有1隻仍在觀察中;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投資報酬率極高;只是人類行為不節制,野放後的環境仍是危機四伏。
除了海大,海生館去年在南部縣市救援則達30幾隻。程一駿建議,相關獸醫以及政府應建立海龜血清及其他重要的生理參考值,以期能有效救治受傷海龜;另外也應訂出標準海龜救傷通報流程網,以及完整記錄。
海龜救傷或能結合護生
因龜類長壽的表徵深印人心,也成為佛教團體喜愛放生的對象。只是不當放生,將當作寵物繁殖、易於取得的巴西龜誤放到淡水河域,因其雜食的習性,一旦放到淡水河域、湖泊,嚴重侵擾了台灣原生種斑龜的生存空間,改變生態環境。
林國彰即建議將護生慈悲心展現在救傷後野放的海龜,為重回大海的海龜祝福;另一方面研究實驗所需的資源經費、裝設發報器追蹤,也需要支持。若能結合佛教團體的人力、經費,更能推展海龜保育。
最近即有佛教團體對海龜救傷野放保育有興趣,與程一駿實驗室聯絡,近日將進行討論。「救傷復原的海龜回歸大海前能得到祝福,再好不過」程一駿表示,佛教信眾對護生的實踐,結合保育概念,將是導正社會的最大力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