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奇摩新聞 作者 小野
二、三十年來都習慣用殺蟲劑除草,要重新趴回田裡,跪著除草談何容易?
二○○一年,台東池上萬安社區開始推動有機稻米栽培,時任萬安社區協會理事長的蕭仁義和其他「歹鬼帶頭」的推動者,差點被唸到臭頭。
推廣有機稻米 被罵到臭頭
面對坐了四、五個小時火車,特地從池上到台北受訪的蕭仁義,小野的腦海立刻浮現「池上便當」和一大片令人感動的稻田,及在連綿阡陌中取景的伯朗咖啡廣告。
但是金黃稻浪的「伯朗大道」背後,卻藏著一段艱辛的有機推廣之路。蕭仁義指出,台灣有機田地多半是個人化、一小塊,池上卻是傾全社區之力種植有機稻米。「一、二個人種有機不難,但全社區種有機著實不容易。」
「當時,一些同意『試試看』的農民,看到田裡的雜草長起來就後悔了,碰到我們幾個就唸『你們都不知道辛苦厚』。」蕭仁義還記得:「推動有機米的米商梁正賢因為老被罵『都是你害我們這麼艱苦』,而不敢經過有機農地,只能趁天未亮,趕緊摸黑到工廠工作。」
雙腳踩進泥土 棄百萬月入
蕭仁義是池上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曾任職中華電信,也曾開過月入百萬元的消防公司。最初,他因著當過中華電信客服,挨家挨戶跑社區的基礎,說服與他頗有交情的農民種植有機稻米,「看著農民趴在田裡拔草的背影,我也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為了體驗農民的辛苦,蕭仁義關掉收入可觀的消防公司,實地走入稻田裡務農,加入和雜草、福壽螺奮戰的行列。「雙腳踩進泥土,才能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難度,也才知道如何用實務和農民溝通。」
保住連綿千陌 趕走電線桿
二○○四年起,池上農民陸續在全國米質競賽得到總冠軍。也在同年,萬安農民在一夜醒來後,突然發現伯朗大道立了四根電線桿。「一大片美麗的稻田中,出現四根電線桿,說有多突兀就有多突兀。」但一打聽,不得了,接下來還要再立四十根。
蕭仁義透露,電線桿是為了一家農家要蓋農舍而設立,為了不讓萬安景觀被破壞,一群人好說歹說,總算說服地主,保住二百公頃稻田,維持沒有一根電線桿的景象。
聞言,小野想起當年和一群夥伴進行千里步道的經驗,「行走過程中,我們也曾看到原本應讓動植物生存的山林,只為了山上一戶人家,沿路立電線桿,當時我們就認為人類應該重新反省對於其他生命和環境的態度。」
有機耕種方式 退步即向前
蕭仁義頗有同感地表示,有機農業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似過去只要一臺耕耘機,一個人就能搞定幾百公頃的田。現今經濟不景氣,政府應該思考:有機農業不只對於土地更友善,可讓人們吃得更健康,同時也將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望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蕭仁義認為,有機耕種看似退回到過去,但其實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