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醒報記者王世傑綜合報導】根據加拿大卑詩省的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研究,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海洋溫度的上升及缺氧,將使全球超過六百種以上之魚種體型縮小,帶來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
該團隊利用電腦模擬模型,來檢視因氣候變遷或由其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對全球海洋魚群的衝擊。此研究由卑詩省大學漁業研究中心之助理教授張威廉(William Cheung)負責,該計畫預測公元2000年至2050年間,多數魚種的體積將會縮小14至20個百分點。
張威廉說,我們的研究呈現出魚種可能面臨的最大程度之魚體縮小,而熱帶地區亦是受到最大衝擊的地方。但這不光僅是熱帶區域而已,在太平洋、印度洋與大西洋的魚群亦同樣地遭受此危機。
張威廉解釋,由於海溫影響著魚體的溫度,而高體溫即會帶來較高之新陳代謝率。高新陳代謝率亦代表著氧氣需求量的上升。故一旦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海洋溶氧量的下降,魚體的體積就無法如過往般之大。簡言之,若沒有足夠的氧氣,魚就不會長大。這樣的結果,亦會嚴重影響著魚體的發育完整與否。
此新出爐之報告,是根據30多年前由丹尼爾.波利(Daniel Pauly)教授首先提出之「魚體成長受限於氧氣供給量」假設,所進行的應用研究計畫。波利教授目前亦為此計畫之報告之共同作者。
兩位學者亦在計劃指出,若溫室氣體的減量努力失敗,其所導致的海洋生態體系破壞將遠超過我們原先之預期。而除氣候變遷外,「過度漁捕」及「海域污染」亦會使魚體體積的縮小程度加劇。最終,此三項因素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糧食安全及海洋生態體系。
就有關因應這此環境衝擊的辦法,張教授認為,這個悲劇並非不可逆,若即刻展開海洋保育行動,仍有機會減緩衝擊之程度。因此,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維繫海洋環境穩定,及避免海洋生態變化引發之魚體縮小及相關生態衝擊所必要之措施。
他表示,假若世界上的漁量及水域能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世界上的魚種存量才可保持一定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adaptability),以應對相關之衝擊。
最後,該研究報告建議,各國必須即刻展開行動復原因過度魚捕所造成的傷害,並有效管理世界海洋之生態系統,並鼓勵國際社會持續進行二氧化碳減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