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朝祥


黃家珍西元1947年生於後龍的大家族中,家族共有水田二甲有餘,旱田一甲有餘,家中窮困無餘財,日用所需都需要人力方能備齊。

 

2012-12-17_054726 

 

       

黃家珍自小孝順父母,每日天還沒亮時,就自行起床,提著水桶到井邊打水,挑水回家放在水缸,以供家庭母親洗菜煮飯需用。那口井雖有二十餘尺深,但出水量不豐,如果太晚到達井邊,被鄰人捷足先登,就無法汲取到水。

 

家中水田都是種植水稻,主要是要用來自家食用,食用有剩的部分才會出售給農會,那時農會收購價格還算不錯,每百公斤都有千來元。

 

早年沒有農藥,其實也不需要農藥,因為稻子和各種作物,也沒發生過什麼病蟲害的侵襲。

    

維護防風林

 

後龍是個靠海的地方,冬季時海風很大,為防止海風的侵襲,在田埂上總會種上木麻黃等防風的作物,但這防風的作物,又不可以生長的太茂盛,長的太茂密則會遮住陽光,反而影響稻子的生長。所以每到春天,沒有強風的季節時,就要開始整修木麻黃樹,木麻黃樹只能高四米,寬一米多餘的部分就要修剪掉,修剪下來的枝幹剛好當作材燒。

 

冬天時,東北季風非常強勁,颯颯的風從屋子的孔細中穿進來,把人凍得刺骨。在冬天時,為了取暖,大家總是在灶前放張小几,一家十幾個人就圍在杜前吃飯,靠著灶內的熱,讓大家可以安心的吃一頓飯。

 

撿拾材火

  

早年,沒有瓦斯,要炊煮都需要材火,除了修剪防風林的枝幹外,還要到各地去撿拾木材,通常長得快速的木頭,比較不耐燒,被種為雜木材,平時就用這種材火燒水煮炊。而過年時,假期長大多不出門工作,則會用在山上砍下來相思木當材火,相思木材耐燒,在過年時,大家都要休息,一定要用相思木,便用一般材火根本不夠用到開工日。

 

畜養家畜

  

家中養有二、三頭牛,除了平時幫忙犁田,耕作,要到遠方載物時,也用牛車搬運,而養牛的工作,通常是小孩子的事,一般是到田邊或荒地去割草回來餵牛。

 

家中還養了幾頭羊,羊是放到沒人耕種的野地吃草。羊通常是養來吃的,那時的羊肉比較好吃,不會像現在的羊,現在的羊都是吃飼料的,那肉吃起來就沒有口感,而且也不甜美。

 

家裏也養了三櫥的豬,養豬並不是為了賺錢或是吃豬肉,而是為了有機肥,那時會把牛糞、豬屎和上稻草等讓它一起發酵,等發酵後就是優質的有機肥料。三櫥的豬約有十餘頭,有一頭母豬,主要是用來繁殖用,而仔豬大多是賣掉,每頭仔豬約可賣約一千元,算是很不錯的價格。少數的仔豬才是自己養大,再出售換取現金。

 

家庭式的交工

  

稻子收割期,要在短時間內收割完成,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時就要在叔伯及堂兄弟們一起收割,然後輪流到各家去收割,一直到全家族的田都收割完成為止。

 

收割時,每天一大早就出門到田裏割稻,到早上十一點多時才收工,每個人都還要挑著早上採收的稻穀回到三合院的稻埕曬穀子,中午吃過飯後才又繼續收割稻穀。

 

在父親那一輩還曾經種過小麥,但是附近沒有小麥工廠,無法展輾製麵粉,種出麥子後,要不知要如何處埋,也沒有人要買,之後就沒有在種植小麥了。

 

清水圳的人

  

那時雖然自家有埤塘,但是水田的灌溉用水則是引自西湖溪的水。灌溉溝渠是由水利會維護保養,所以每年都要繳水租。但水圳是否暢通則不屬於水利會負責,為了水圳的通暢,這一灌溉區的人,就會共同顧用人進行清理灌溉溝渠,這些人則會在稻子收成時,到各戶人家去取應得的穀子,這些人被稱為清水圳的人。

 

旱地上的雜作

  

旱地離水源遠,無法用來種植水稻,一般都是拿來種植給豬吃的蕃薯、土豆(花生)還有西瓜等不用太多水的作物。最主要是種植蕃薯,蕃薯葉當作豬菜飼養豬,有時會挖出地瓜來餵豬。而到四月時,那時旱地要改種西瓜,則會把蕃薯全部挖出來,將地瓜抱成絲曬乾,製成蕃薯簽放在倉庫,再慢慢取出給豬吃。那時一次收成所製成的蕃薯簽都是幾萬斤,滿滿倉庫都是蕃薯簽。

 

野味


小孩子時常會到河和溝渠去抓魚、抓泥鰍、摸蜆仔來為家裏加點菜。記得在冬天,是抓毛蟹的最好時機,天氣越是寒冷,就會越多,一天就抓了一百多斤,對黃家珍而言那真是美好的感受。當然,一次不可能吃一百多斤,沒有當天吃掉的毛蟹就會把它醃漬,再慢慢地食用。

  

 

挑埤泥

  

早年的後龍是個鄉下地方,在稻子收割後,除了挑埤外,就沒有什麼工作機會。早期的人們為了灌溉用水的需求,便挖掘了許多的埤塘用來儲存雨水、溪水等地表水。但是埤塘用久了總會汙積,所以常在農閒時顧用人,除去汙積的泥沙,這工作就被稱為「挑埤泥」。

 

工作機會少,而二甲多的田和一甲多的旱地,養不了多少口人,大家只能到外地去找活路,叔叔黃清海和大哥就到摩天嶺採集桂竹,那時主要是將竹子採竹後,送到竹山去賣,當作是竹製品的材料,如牙籤等。開採完桂竹子後的空地,就開始種橘子、香蕉、桃子、粗梨(橫山梨)等水果。

 

當完兵後的黃家珍,也到都市去討生活,那時開始流行重機具,黃家珍也去學習使用重機具,學成後就去上班開怪手、挖土機等,一個月三萬多元。曾經建造過泰山收費站、蘇澳港、花連港、台東志航空軍基地用機場的跑道。

 

開始種甜杮

 

西元1978年時,黃家珍也到摩天嶺幫叔叔工作。在西元1981年時,黃清海從新社區的親戚家拿到了二株的甜杮芽,並開始在摩天嶺種植,五年後第一次收成,總共只有六顆,顆粒很大約有十兩重,但不論色澤還是顆粒都遠比新社還優。那時時黃家珍吃了一顆後,那口感令人感動,馬上決定要放棄月薪三萬元的工作,回鄉務農好好地種植甜杮!

 

黃家珍也開始在摩天嶺種植甜杮,早年甜杮市場不成熟,認識甜杮的人不多,每斤只能賣到二、三十元。後來農試所的人員,也認為甜杮是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作物,尤其適合種植在摩天嶺,並開始指導農民要如何使用農藥、肥料。

 

那時全摩天嶺種植甜杮約有十到十二戶,就組成了摩天嶺甜杮產銷班第一班,這也是全國最早種植市場化甜杮的第一批人。在產銷班中農民們集體採購有機肥料,不但可以用比較合理的價格買到肥料,政府還購賣肥料的補助,每公斤補助一元。

 

農試所協助推廣

 

並從西元1990年開始大力推廣,在頂好公園、干城車站、青年公園…….等地進行推廣工作,連續五年的推廣,終於讓社會大眾認識到這種新又好吃的水果──甜杮。也讓甜杮的價格達到最高峰,每斤可以賣到新台幣二百元以上。

 

剛推廣時,民間有個吃杮子不可以喝酒,不然會中毒的說法,那是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吃牛心杮喝酒會中毒的原因,牛心杮為了催熟使用電土(丙炔),才會有那個中毒的傳說。而甜杮是在樹上成熟的,並沒有這個問題,但多數的民眾不知道這事。為了破除人們錯誤的認知,黃家珍還會帶酒去推廣會場請人喝酒,並馬上吃下甜杮,借由實際的行動去破除人們的迷失概念。

 

大氣暖化

 

早年甜杮很容易照顧,幾乎沒有什麼病蟲害,最嚴重的危害就是鳥,到甜杮快採收的季節,鳥就會來光顧,為了防止鳥害,為了防止鳥害,都是用沖天炮來嚇鳥。後來黃家珍把全園都用網子套住,這樣鳥就進不來了,但還是會有少數的鳥偷偷跑進網室內,不知那鳥是如何跑進來的。

 

早年天氣很冷,那時沒有塑膠水管,只能竹片一段接著另一段,把水接進甜杮園子,每天早上剛起床時,外面都結著霜,而竹片上的水也結成了冰,要等太陽強烈後,才會將冰解凍。而已經好幾年沒有冷到會結霜的情況了。隨著氣候的暖化,病蟲害也開始出現,如介殼蟲、東方果實蠅……等。

  

東方果實蠅登上了摩天嶺

  

年種植甜杮是不用套袋的,隨著大氣暖化,東方果實蠅也登上了摩天嶺,從西元一九九七年開始,摩天嶺的甜杮也要開始要套袋了,這一套袋就把每甲的生產成本拉高三十萬元以上。

 

每個袋子套袋成本一塊錢,袋子三角,工資七角。甜杮的採收不是一次採收,而是要看每個杮子是否成熟了,成熟了的杮子才能採收,以前不用套袋時,只要用放眼一看,就知道那些是可以採收的田杮,而今套上袋子後,毎個袋子都要打開來看,那個是成熟的甜杮,那個是不成熟的甜杮,以往一個人一天可以採收五分地的甜杮,而今連二分地的甜杮都無法採收完成,這一往來所增加的採收成本是難以計算的。

 

除了農事增加外,還有果蠅的防治成本也會增加不少,防治東方果實蠅的農藥錢,施用農藥的工資,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接棒

  

黃家珍已有不小的年紀了,田園總不能就這麼地荒廢吧!目前孩子也回到身體準備接班。孩子回來後,打開了網路直銷的市場,雖然目前成積還不是很亮麗,但在這年代,隨著甜杮價格的飆漲,全國各地都在搶種,供貨量大價格自然低迷,而今可以把甜杮用直銷的方式賣出,減少中間商的盤剝,雖然不能和以前一樣好價,但至少可以維持一個不錯的行情,也算是件不錯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30541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